*蚕桑文化的起源 *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据考证,中国养蚕种桑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而最早在正史中记载的养蚕织丝的祖先是嫘祖,民间的蚕农都称其为“蚕母娘娘”。
*丝绸文化的发展 *
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丝织手工业发展很快;秦国商鞅变法也十分重视蚕桑的发展,甚至在变法中规定生产丝绸到达一定数量就可以免除徭役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而产生了丝绸之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中外在丝绸和蚕桑技术上的交流更加密切并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期中国的蚕丝业逐渐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而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蚕的一生 *
蚕属于昆虫纲鳞翅目,一生包括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和蝴蝶一样,属于完全变态昆虫。
*蚕卵 *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用放大镜看起来扁扁的有点椭圆,用尺量一量,长约1.2至1.3毫米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温下会逐渐变成紫黑色。
*卵的孵化 *
蚕卵经过一定时间的有效积温,会逐渐改变颜色,最终孵化出幼虫,刚孵化出的幼虫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mm,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很快就可以进食桑叶。
*幼虫的生长发育 *
蚕宝宝从孵化到结茧,一共要经历五个龄期,每蜕皮一次就长大一次。这个阶段是主要的生长发育阶段,会不断的取食桑叶。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完全停食,身体逐渐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结茧场所,这样的蚕就称为熟蚕。
* 彩色蚕茧 *
蚕茧之所以会呈现出彩色,是科研人员通过多次杂交、基因导入等科学实验培育后,让蚕丝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叶绿素、黄酮类化合物和花青素等天然色素,而表现出黄、绿、红等颜色,具有天然、环保的特点。* 新奇的研究方向 *
蚕宝宝口器中的味觉感器中含有大量的味觉受体,不同类型的味觉受体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酸、甜、苦、辣)进行识别,从而选择食物。通过研究,科研人员成功分析出了其中的76个味觉受体,并通过基因的手段敲除了“桑叶”的味觉受体,使得蚕宝宝就可以取食苹果、梨、玉米等其他食物。
-课程主要内容 -(2023年4月2日)
1、博物馆二楼互动教室签到13:00—13:10(10min)
2、展厅参观13:10—13:50(40min)
由博物馆的讲解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昆虫生命、昆虫世界、昆虫与人类、昆虫文化四个主题展厅,重点围绕蛾子内容进行讲解和互动。
3、专家报告——探秘蚕宝宝13:50—14:20(20min)
讲述蚕的一生,饲养注意事项,彩色蚕,苹果蚕等。
4、探究实验——彩色蚕饲料探究14:20—14:50(30min)
彩色蚕饲料是如何来的?我们如何通过身边资源摸索和自制彩色蚕饲料,尝试养出彩色蚕。
5、动手体验——抽丝剥茧14:50—15:30(30min)
亲自动手体验抽丝剥茧的整个过程,一起去看看一个蚕茧的蚕丝到底能有多长。
6、交流互动15:30—15:40(10min)
(1)根据课程活动中的表现,选出6名表现最优异的同学(评选标准为笔记记录、课程表现、互动问答等),发放奖品。
(2)赠送所有同学《春舞秋鸣》和《飞天刀螂》科普图书各一套,赠送蝴蝶粘纸、甲虫粘纸、蚕宝宝等科普小礼品。
-上课地点 -
地点:中国科学院上海博物馆展厅、博物馆二楼互动实验室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
-课程要求 -
适合年龄7岁及以上的中小学生
-课程费用 -
190元/孩子(包括门票费、课程费、材料费、试验费、资料费等),一大一小205(190元 15元成人门票),二大一小220(190元 30元成人门票),费用以此类推。
-注意事项 -
家长送学生签到后,可跟随参与展厅讲解环节,后续互动教室相关活动家长可选择自由参观博物馆或者在博物馆内休憩地点等待
-报名衔接 -
报名人数:限15人以内(先报先得,满额按报名先后顺序参与活动)
-课程咨询 -
【咨询时间】09:00-16:00
黄老师:54924190
场馆: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地址:上海昆虫博物馆
电话:54924190
地铁公交:49、72、89、218、572、733、932、隧道二线(公交线路枫林路站下)、地铁4、7号线(东安路站下,1号口出)
营业时间:因内部检修 2021.6.27-2021.7.14闭馆 2021.7.15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