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上海儿童博物馆户外的昆虫们又照例开起了演奏会。
听!“吱儿,吱儿……”“唧唧,唧唧……”各种鸣叫声此起彼伏。瞧!草丛里的“音乐家们”个个牟足了劲卖力地鸣奏着,树梢上的“交响乐团”也不甘示弱,纷纷大展本领。
它们都是谁?和骨碌一起去认识下吧!
01
携带特殊“乐器”的“演奏家们”
鸣虫,顾名思义,就是指能鸣叫发声的一类昆虫。和鸟儿不同,昆虫的鸣叫声并不是口腔通过声带振动产生,而是由其他“乐器”摩擦振动产生。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鸣虫们是“演奏家”而不是“歌唱家”。
它们得以发声的“乐器”就是除声带外的某个身体器官。例如:蝗虫类鸣虫的“乐器”是其强壮的后腿与前翅;蟋蟀类和螽斯类的鸣虫通过前、后翅相互摩擦来发声;蝉类的“乐器”则隐藏在腹部,其腹部的鼓膜不断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在庞大的鸣虫家族里,有三位鼎鼎大名的演奏明星。它们是有着中国三大传统鸣虫之称的“蛐蛐”“油葫芦”和“蝈蝈”。大明星们最喜欢的演奏场地就是砖石下、土穴中和草丛间。8月份的傍晚,只要你俯下身子,就能听到它们的精彩演奏。那么,你能辨别它们吗?
02
名扬古今——“蛐蛐”
“蛐蛐”作为三大鸣虫之首,名声在外。俗语中的“蛐蛐”是指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的昆虫们,一般指迷卡斗蟋。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昆虫,距今已有上亿年的历史。
《诗经》中写道“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关于鸣虫的记载。到了唐代,古人开始养斗蟋蟀。那时,蟋蟀也叫“促织”,著名诗人杜甫就留下了“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的名句。养斗蟋蟀的文化兴于宋,盛于明清,传承至今。现在,全国很多地方仍有许多鸣虫斗友,有的城市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
特征:体长13-18mm,通体黑褐色,头大,顶部宽圆、漆黑反光。后部有明显纹路,足色较浅,腹部黄白色。雄性前翅摩擦发音,雌性翅短,没有发音器,尾部有矛状的产卵器。
习性:栖息于地表,喜欢挖洞。雄性为了求偶,会不间断地鸣叫,直到深秋才逐渐停止,鸣声为“句,句,句”声。
03
光鲜亮丽——“油葫芦”
“油葫芦”和“蛐蛐”一样,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的昆虫,一般指黄脸油葫芦。
特征:身长15-25mm,体型较大,通体褐色或黑褐色,足褐色或土黄色,整体油光锃亮。头大呈圆球形。复眼突出,眼有白色眉纹。触角长,触角窝四周黑色,上颚(牙)锋利。雄性翅可以摩擦发音,雌性翅没有发音器,尾部有矛状的产卵瓣。
习性:栖息于地表,喜好挖洞。白天隐藏在石块下或草丛中,夜间出来觅食和交配,雄虫筑穴与雌虫同居。为了求偶,雄性会不间断地鸣叫,鸣声为“咻,溜,溜,溜,溜,溜”声。
04
时尚达人——“蝈蝈”
“蝈蝈”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多指优雅蝈螽。相较于“蛐蛐”们最爱的土穴、土洞,“蝈蝈”们则更偏爱草丛、灌木。
螽斯科的“蝈蝈”们最喜欢鲜绿或褐色的表演服。瞧!带着细细触角的优雅蝈螽不仅衣着鲜绿,个头也较迷卡斗蟋更威武高大。不仅如此,它们的鸣声清脆响亮、节奏较快,宛若鸣虫届的潮流DJ,当真是位时髦精!
特征:体长约28-50mm,超大个体雌性接近70mm,体形粗壮。头大,触角细长,复眼椭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似马鞍形,腹部粗圆。前翅较短,且左右翅结构不同,后翅极小,呈翅芽状。雄性靠摩擦翅膀上的发生器鸣叫以吸引雌性,雌性没有发音器,有较长的产卵管。
习性:栖息于草丛或灌丛。成虫出现在盛夏,寿命3个月左右。早晚都鸣叫,以白天鸣叫为主,鸣声随温度在节奏上和音调上有所变化,鸣声为“极-极,极-极,极-极……”
鸣虫家族人多势众、子孙繁盛,除了中国三大传统鸣虫外,还有纺织娘、金蛉子以及不能不提的各种蝉科演奏家。相比土穴、草丛,它们更喜欢占据高地发声。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